【法治中国行】
弯道取直,看准方向大步走
——贵州公安全面推进大数据应用
光明日报见习记者?陈煜?光明日报记者?王昊魁
作为全国公安系统推进大数据应用的一个缩影,贵州省公安机关在大数据建设和应用方面成效显著,全省“两抢一盗”等群众反映强烈的多发性侵财案件大幅下降,命案发案数从全国第3位降至全国第15位,降幅全国第一,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和公安执法公信力持续提升。
近年来,贵州省公安机关主动拥抱国家在贵州建设全国首个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良机,强力推进公安机关数据资源的全面汇聚,建成了全省统一、集中的公安综合信息资源库,实现了跨警种、跨部门之间的数据联通共享,走出了一条欠发达地区公安信息化发展“弯道取直、后发赶超”之路。
城乡治理:打磨智慧之钥
居住在贵阳市观山湖区世纪城的杨朝群老人,经过当地派出所的身份信息采集后,使用身份证便能刷开楼栋门禁,忘记携带身份证时还可通过手机APP一键开门、呼叫家人手机远程解锁等六种途径进入楼栋。“小区治安明显好多了,民警知道我不跟子女生活在一起,特别关注我的进出情况,上个月出去旅游时还接到了他们的关心电话。”杨朝群说。
“智慧门禁”系统是观山湖分局民警针对该地区外来人口密集、流动性大,传销涉毒等违法犯罪高发的情况,探索出的城市社区“数据型警务”的重要一环。“智慧门禁”不仅省去了居民忘带和翻找门禁卡的麻烦,还使门禁系统由“物”变“端”,从单一的开关门功能升级成高度“互联互享”的实有人口服务管理平台,实现了前端信息主动抓取、后端数据研判预警。通过分析特殊群体的开门轨迹、影像、频率等,社区民警可以进行有重点的帮扶与布控,既改善了社区治安环境、实现了试点区域的“零发案”,又温暖了人心,提高了群众满意度。
黔西南州则针对当地农村偷牛盗马案猖獗、作案“雁过无声”的情况,建设了“地网”安防系统,在案情相对频发的重点村寨为经济价值高的大牲畜安装了芯片“耳环”,实现了大牲畜被盗、走失的预警、定位与侦测,解除了村民“白天干活累、晚上守牛更累”的苦恼,自该系统应用以来,全州偷牛盗马案立案率直线下降,破案率从2016年的66.5%提升到现在的92.7%。
守护苗寨:织密防火之网
西江千户苗寨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雷公山麓,清澈见底的白水河穿寨而过,10余个依山而建的村寨相连成片,是目前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
然而,“苗乡侗寨”特有的木质吊脚楼建筑和苗侗村民聚族而居的历史习俗,让这座古老静谧的“民族生态博物馆”长久笼罩着火灾的阴云,当地村民历来有鸣锣喊寨和“4个120”的民约民俗。“4个120”,即引起火灾的家庭要上缴120斤肉,120斤酒,120斤米,120斤菜,可见“火烧连营”始终是他们的心头之患。仅2010年以来,西江千户苗寨所在的黔东南州发生农村村寨火灾715起,一次烧毁30户以上的火灾高达21起。
随着社会的发展,近年来黔东南州农村“老虎灶”、明火取暖等传统致灾因素逐年下降,电器的普及与传统电改的局限性催生出新的致灾诱因——电气火灾。面对特殊州情,黔东南州公安局研发了农村电气火灾监控大数据平台。通过在农户家中总进线处安装灭弧式电气保护装置,进行农户电流、负荷等用电数据的实时采集,一旦发现用电数据异常,系统便自动通过手机APP向民警与消防人员发出预警,报告隐患类型和位置,便于上门检测。
据统计,自该平台运行以来,累计发现和消除电气安全隐患6000余起,所有试点村寨均实现了短路、过负荷、漏电等电气火灾零发生。如今,千户苗寨张开怀抱迎接全球游客,电气火灾监控大数据平台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治安防控:擦亮民意之眼
“连公安局都装防盗网,百姓还能有什么安全感?难道让他们装上铜墙铁壁吗?”贵定县公安局局长李永祥一上任便拆除了局办公楼的防盗网,显示出整顿治安、打击违法犯罪的决心。
贵定县位于黔中腹地,布依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占比超过一半,作为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县内流窜作案和涉毒案件高发,治安情况复杂。为提高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贵定县公安机关加强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建成了集指挥调度、情报研判和图像侦查为一体的指挥中心,引入“天网”工程,先后安装监控探头2300多个,覆盖了全县九成以上的行政区域,要求各警种每天开展路面查缉,最大限度提高见警率、管控率,挤压犯罪空间。
李永祥在介绍“贵定经验”时表示:“‘天网’其实有双重含义,一是靠技术,二是靠百姓。”为了倾听群众心声,贵定公安局党委主动向社会各界公布了局领导的职务、照片与电话号码,将“百度—贵定吧”打造成全天候的“警务直通车”和“便民高速路”。
据统计,近四年来,贵定公安通过“贵定吧”发布贴文1000余条,收集意见200余条,根据群众提供线索破获、查处案件26起,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18名,许多网民从以前的冷嘲热讽、将信将疑逐渐培养起对民警的信任,由衷地为他们的工作点赞。
《光明日报》( 2017年05月15日?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