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女子自春节以来先后向39个借贷平台借钱,至今有11万余元未还清。其间,她向借贷公司提供包括亲友联系方式、微信账号密码等私人信息。目前,其多名亲戚朋友均遭遇了借贷平台的短信“轰炸”,其中一人一周竟收到1000多条催债短信(6月1日《新京报》)。
现今,和民间借贷一样,网络借贷平台也成为人们常用的借贷方式。而在“督促还钱”环节,民间借贷有于欢案的前车之鉴,网贷平台同样存在暴力催债的乱象。从日收千条短信的遭遇来看,网络催债与民间催债常用的人身和言语攻击不同,更多采用精神骚扰的方式。
这种骚扰方式与此前备受诟病的“呼死你”“短信轰炸机”等恶意软件一样,向同一手机号持续发送垃圾信息,让机主烦不胜烦甚至精神崩溃。为获取更多信息,网贷平台或强制用户在申请借款时通过手机、电脑授权获取通讯录信息,或提前要求填写详尽的个人信息和亲友联系方式,甚至还有平台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盗取联系人信息。一旦用户未按时还款,平台即通过购买短信群发系统对用户的联系人狂轰滥炸。形式不一而足,本质都是将线下的暴力催债以网络化方式进行。
短信骚扰已经涉嫌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2条规定: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应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将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并处500元以下罚款。对短信轰炸的处罚已经明确,但对网络催债暴露出的用户通讯录信息遭滥用的问题,法律同样需要重视。
对此,需明确三个问题:网络借贷需要获取哪些个人信息?对其他联系人信息在多大范围、在何种情况下有必要获取?除了根据担保法中关于保证人的相关规定,应区分保证人与非保证人之外,6月1日起实施的网络安全法第41条还规定,网络运营者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公开收集、使用规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被收集者同意。网络运营者不得收集与其提供的服务无关的个人信息,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双方的约定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并应当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与用户的约定,处理其保存的个人信息。
据此,所谓必要性,就是运营者提供相关信息服务需要获取这些信息,否则从技术上无法提供相关服务。而网贷平台在规则和技术上设置条件,获取诸多用户信息,在多大程度上是提供服务所必须要求的呢?很难衡量,但至少此案显示了,用户通讯录信息的最终用途,或只用作了借款时威胁、催款时施压。
“挟信息以令用户”已经成为不少网络借贷平台的霸王条款,不提供通讯录权限就无法获得贷款服务。但是平台获取用户的通讯录权限后,并无权滥用,骚扰与借款行为无关的联系人,达到其催收的目的。暴力追债让人深恶痛绝,线下有于欢,线上有这番。因此对何为必要性原则,法律有必要明确界定,以此严控网贷平台对通讯录的违法使用,把应有的安宁还给通讯录联系人。张灿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