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祁连山,正在经历半个世纪以来最大规模的生态环境整治。半月谈记者最近两度深入祁连山腹地,看到在数十年过度开发之后,关停整治正让祁连山面貌一新。
上图为2017年1月18日拍摄的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永昌县马营沟煤矿下泉沟矿区一号井整治前景象;下图为2017年2月8日拍摄的下泉沟矿区一号井整治后景象 范培珅/摄
祁连山步入“最安静时期”
祁连山是我国西北干旱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生态环境脆弱,生态地位重要。但经年无度开发与全球气候变暖的效应叠加,让祁连山生态陷入危机。
今年4月13日,中央第七环境保护督察组在向甘肃省委、省政府通报督察情况时指出,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已设置探、采矿权144宗。大规模无序采探矿活动,使祁连山地表植被遭破坏、水土流失加剧、地表塌陷等问题突出。
祁连山资源开发造成的破坏是数十年累积之果。祁连山矿藏富集,被称为中国的“乌拉尔”。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以小煤矿为主的矿山探采不断发展。在开矿高峰期的1997年,仅在张掖市,824家各类矿山企业中就有770家在保护区内。矿山开采造成的山体破损、矿石弃渣、尾矿,对生态破坏十分严重。目前,保护区内仅张掖段就有4500公顷植被遭破坏,280平方公里矿区需要恢复治理。
半月谈记者曾在两年多时间里六次探访祁连山,目睹冻土剥离、碎石嶙峋、植被稀疏等多年累积的过度开发恶果,采写的稿件引起了中央领导同志高度关注。今年2月和4月,记者再次探访祁连山时,发现大部分矿山探采项目已实施关闭或冻结,部分水电站在生态用水下泄沟渠旁安装了摄像头,24小时持续监控下泄情况。保护区内的旅游等建设项目多已停工,施工材料和工地覆盖着彩条布。对于目前依然居住在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的5000多名农牧民,当地政府正在进行情况摸排,将根据他们的意愿搬迁安置。
甘肃省打算,到2017年底,保护区内的探采矿项目全部停止,水电站生态水下泄得到落实,人为污染破坏基本禁绝。
在当地工作生活多年的干部群众说,这是半个世纪来最大规模的生态治理,祁连山将随之步入“最安静时期”。
雷厉风行抓整改
5月9日至10日,甘肃省委书记林铎再次就祁连山生态保护工作进行调研。他要求地方要牢固树立和践行新发展理念,切实承担主体责任,坚决把相关问题整改到位,有力有序有效推进生态环境整治和保护修复,逐步构建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
今年年初,甘肃在全省启动“明察暗访督查年”活动,成立了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甘肃省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协调推进领导小组,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多次深入祁连山保护区腹地督查整改;省委研究制定并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增强政治责任全面做好祁连山生态保护工作方案》,制定并向国家发改委报送了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方案。
所涉市州也迅速行动,雷厉风行抓整改。张掖市启动总投资29.93亿元的三年行动计划,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退矿还绿和退建还湿(地)等;武威市对保护区内破坏生态环境的违规违法企业,采取拆除设备、断电断水断路等措施坚决关停;金昌市坚决停止保护区内探矿权、采矿权新设和延续,坚决打击取缔保护区内无证非法探采活动。
5月4日,甘肃、青海两省协商了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编制工作。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中长期存在的行政区划、管理体制等矛盾有望通过新的改革试点探索出新路径。
以绿色理念纠偏失衡生态链
关停探采项目、推广舍饲养殖、搬迁农牧民,都是在纠偏已过度失衡、负重的祁连山生态链。筑牢祁连山生态安全屏障,需要对标新的发展理念,聚焦体制机制症结,统筹解决好突出问题。最近,穿行祁连山,半月谈记者听到了不少积极的建议。
一是落实好顶层设计,即中央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总体方案和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划定各类自然资源保护红线,制定科学合理的修复方案。
二是加快落实“河长制”,积极探索“山长制”。一些长期从事祁连山生态保护研究的专家建议,应以祁连山国家公园建设为契机,打破行政边界约束,成立跨区域的管理和执法机构,更有效地保护祁连山。
三是科学发展当地最有优势和前景、最能实现绿色发展的现代农业和旅游业。将符合条件的农牧民就地转为管护人员,妥善解决好农牧民出路问题。(半月谈采写记者:任卫东 谭飞 董峻 王博黄文新 范培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