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建工物业的工作人员坚持一年抬王奶奶上下楼。
在一项针对80岁以上老人的社区调查中,“下楼”,是111名接受调查的老人心中排名第一的愿望。对这些老人来说,即使在家中生活可以自理,但下楼始终是一件难事。有的老人觉得太困难,甚至整月不下一次楼。
80岁的王奶奶患有尿毒症,每周要去医院做三次透析,这让她不得不下楼。王奶奶患病卧床多年,只能请人用轮椅抬下楼。两个女儿抬不动,也不能只是为了抬老人下楼雇个保姆。幸运的是,他们遇到了几位好心的小伙子帮忙。
小伙子们的义举,却并非长久之计。社区里的老人们年龄越来越大,类似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多。如果借鉴“共享单车”概念,在社区里推行“共享社工”,也许是个经济又方便的办法。在一个社区里设置几名“共享社工”,如同几栋楼的老人们共同雇用的保姆。既能解决老人下楼等生活问题,又比雇保姆的价格低廉。当然,“共享社工”能否正常设立运营,还取决于老年人固有的消费观念。
坚持一年的义举
昨天下午1点刚过,小李和小刘就敲开了王奶奶的家门。和过去的一年里一样,他们把王奶奶抱到轮椅上,抬下楼,再抱上出租车。王奶奶住在南礼士路三条北里,今年80岁,患上尿毒症已经一年多了。从去年5月开始,她要每周三次到医院做透析。患病以来,两个女儿轮流来照顾老人的生活,生活上的事情并不费力,但因为没有电梯,下楼是唯一的也是最难的问题。
住在二层不算高,但两个女儿根本抬不动。“抬着过个门槛还行,但想要上下楼根本不行,”大女儿说,他们也曾经想过雇人,但发现不是钱的问题,而是根本没法雇。“女保姆抬不动,就得雇男保姆。而且一个人抬不动,要雇两个。”家里的洗衣做饭,两个女儿都能完成,不需要保姆帮助。如果雇两个吃住都在家的男保姆,大女儿觉得不太安全,价格也太高,一个月要近万元。如果雇小时工,每次只是来抬上楼抬下楼,根本没人愿意来。
大女儿没了办法,就把困难告诉了社区居委会的苏主任,苏主任想到了相邻的建工发展大厦。负责大厦运行的建工物业公司里,有几位热心的小伙子,他们一口答应。从去年5月开始,每周三次抬王奶奶上下楼的活儿,就被这几位小伙子义务包下来了。
建工物业公司的负责人卓书记说,只要老人有需要,他们就会一直坚持下去。从去年5月到现在,一年里无论是雪天还是雨天,他们从没让老人耽误过透析。上周四的暴雨天,他们也按时来了,还多带了两把雨伞。一把遮头,一把挡腿,一点都没让王奶奶淋着。
毕竟不是长久之计
小伙子们的义举,让王奶奶一家感动不已。但在居委会工作人员看来,感动之外他们仍有一些担心,“这毕竟不是长久之计。”在小伙子们抬王奶奶下楼的时候,总有其他的老人围观。有人好奇,就会上来打听这是收费的还是义务的,还会询问能请他们帮忙。
建工物业的7位小伙子轮流排班,即使节假日或者公司有任务,他们也会留两个人抬王奶奶。但如果再有其他老人有需要,恐怕就超出他们的能力范围了。居委会负责老年人工作的小袁说,如果其他老人也提出这种需求,他们也不好意思再给建工物业的小伙子们添麻烦,但也真的不知道该去找谁。
根据小袁几年来的调查,这样的需求在这个社区里并不少。去年,小袁曾经对南礼士路社区的80岁以上老人做了需求调查。在全部的111名老人中,需求第一的就是“下楼”。“有的老人生活能够自理,在家做饭、洗衣服都能应付,但就是下不了楼。”
“有位85岁的老人,每天早晨会把这一天需要出门办的事情都写在一张纸上,包括买菜、理发、交电话费之类的,然后一次下楼办完,就是为了能少下楼。”小袁说,有的老人能凑合就凑合着,等着周末儿女们来帮忙。
即使是身体好的老人,对上下楼也感到恐惧。有位老人年纪不算大,腿脚也算灵便。每次买菜回来,前三层她还能上去,到了后三层几乎是连拖带拽,才能勉强上去。另一位年过80岁的老人,每天早晨下楼到花园里坐着,经常坐到下午2点。她说,自己的体力也就能每天上下楼一次,就干脆多在楼下坐一会儿,回去吃口饭再睡一觉,就到晚上了。要不然的话,午饭午睡后,就是想再下来一趟,也下不来了。
加装电梯短期难实现
“楼里的栏杆扶手本来没有固定的人清洁,但在老人比较多的几栋楼里,扶手从来都是干净的。就因为老人上楼下楼,都要一直拽着扶手一步一步往楼上挪,光用手就抹干净了。”小袁说,有些老人在社区里好久看不到了,别人以为是不在了,但她知道,那是因为老人下不去楼了。
老楼加装电梯,曾是这个社区老人的愿望,但实现起来并不容易。楼外空间有限、价格较高以及居民是否同意,都让加装电梯变得困难。在南礼士路社区的全部80个单元门中,只有个别的几栋新楼里装有电梯。在社区里采访时,几位老人告诉记者,他们也想让自己的楼加个电梯,但看上去时间漫长。有的老人觉得,真等到电梯装好了,不知道自己还在不在了。
既然加装电梯在短期内难以实现,雇人服务恐怕仍然是唯一的办法。按照目前的政策,中重度失能老人可以享有每月价值400元的居家服务。抬老人下楼属于“陪同外出”,每小时80元。按照王奶奶一天两次、一周三天的频率来计算,不仅免费额度不够,每月还要另付1520元。仅仅是抬老人上下楼就要这样的花费,让两个女儿有点吃不消。而且,这些社工都不在本社区,最近的也有将近半小时的车程。如果有需要,就要提前一天以上预约,这也无法应对老人可能出现的紧急状况。
“共享社工”也许是办法
既然目前无法解决,那么尝试设立“共享社工”会不会是一个好办法呢?在和居委会工作人员的反复接触中,王奶奶的女儿们借鉴了“共享单车”的概念,提出了“共享社工”。无论是小时工还是政府提供的社工,距离远是导致价格贵的重要原因。但如果在社区里常设社工,哪位老人有事就叫一下,平时就在居委会待命,相当于一个小区的老人们共同雇用了两位社工,价格自然可以降下来。
王奶奶的大女儿说,这个得到了社区里很多老人的支持,社区居委会也比较支持。 “大家摊钱,价格降下来,老人们就都能下楼了。”这样的想法,得到了居委会的认可,但可能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小袁说,老人们的消费观念可能是个阻碍。有位离休老干部,经济条件其实挺不错。但由于多年节俭,老人仍然每天晚上去超市买关门前的打折菜。如果抬着下一趟楼就要10元或者20元,有的老人可能会不愿意。
不过在记者的采访中,社区里期待“共享社工”的老人仍然是多数。“如果不是儿女在,我可能一个月也下不了楼。”一位老人说,她一直节俭,但年纪大了也想开了,愿意为自己花点钱了。
本报记者 李嘉瑞 文并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