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7月6日电(虞卉 李丹) “摆瓶工作除了要将瓶子整齐、准确的堆码外,还要学会‘检漏’。”6日,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伊力特玻璃制品包检车间内,4班检验工朱宏芳正在指导徒弟艾里坎木,如何练就一双火眼金睛,把好最后一道关卡,将不合格的瓶子挑选出来。
朱宏芳今年45岁,10年前进入伊力特玻璃公司,因技术过硬成为正式工,而她的徒弟艾里坎木是一名维吾尔族员工,汉语水平不好,仅能听懂汉语的日常用语,这成了她们师徒间交流的最大难题。
“两年前,艾里坎木刚来时,只能听懂日常用语,为了让他熟悉工作,我甚至使出了肢体语言向他表达我的意思。”朱宏芳说起艾里坎木刚来时的一些情况,比如说裂口就要拿起瓶子,指着瓶口的裂缝,再指着自己的嘴巴做一个用手撕裂的动作。除了形象的肢体语言,有时还需要找一个汉语好的维吾尔族员工充当翻译,才能解释清楚。
朱宏芳说:“我作为师傅,面对艾里坎木时就需要更多的耐心。对于平时很容易理解的‘四不伤害’,我要用更具体的事例不停地对艾里坎木重复‘一定要轻拿轻放’和‘四不伤害’的具体内容。”
在朱宏芳心目中艾里坎木是个好徒弟,聪明、勤快,让他干什么就干什么,不怕苦不怕累,每次倒完自己的废品车还会帮助其他组的员工倒废品。同样,在艾里坎木眼里朱宏芳是个好师傅,在师傅的教导下,他逐步掌握了包检车间的工艺流程,经过两年的锤炼,现在的艾里坎木已经能够独当一面了。
“有一次,瓶子的外观缺陷比较多,师傅朱宏芳组的检验工忙不过来,遗漏了一部分不合格产品。我很容易就发现了这批瓶子的外观缺陷大部分是座底,于是立即和师傅朱宏芳沟通,让她们注意瓶子座底的问题。”艾里坎木告诉记者,目前,当检验工休假或请假导致人手不够时,班长甚至可以放心的让艾里坎木充当检验工。
在车间里,像朱宏芳与艾里坎木一样的“师徒传帮带”没有闻者伤心,听者落泪的感人事迹,有的只是日常繁琐,却要日复一日的说教。也正是因为这些琐事,才更能体现出他们的“师徒义、民族情”。(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