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7月14日电 题:贵州山民借“一带一路”东风 海外创业谋发展
作者 周燕玲 吴国桢
“今年春季,我在老挝种600亩西瓜赚了420多万元人民币(下同)。”贵州省榕江县古州镇口寨村的老支书杨灿喜自豪地说,过去口寨村村民都是给别人打工,如今凭种西瓜的好技术,他从“技术工人”变身为“中国老板”。
口寨村,作为贵州跨国农技输出第一村,从1995年起开始农技输出业务,范围从云南西双版纳扩展到东南亚的缅甸、老挝等国家,“榕江农技”的名声也在湄公河沿岸成功打响。
忆及2010年初到老挝的情景,杨灿喜表示,当时老挝农业十分落后,一片片肥沃的土地没有充分开发利用,到那里种上西瓜后,当地人都竖起大拇指说“中国贵州的农民技术员,真行!”
杨灿喜告诉记者,通过“传帮带”的作用,口寨村已有两代人在缅甸、老挝种植西瓜,目前该村共有6个投资小组近150人,分布在老挝南塔省孟龙县及孟帅省孟混县等地。
贵州省榕江县古州镇口寨村村民在老挝瓜地。 杨灿喜 摄2013年10月,杨灿喜和同村村民杨光跃等12人共集资60万元,在老挝承包160亩土地创办了西瓜基地,自己当上了老板。因技术精湛,管理科学,次年西瓜产量达52万余公斤获利60万元。
每年四月,贵州山村村民种植的西瓜,都会通过中老公路,运往古代丝绸之路的长安城——中国西安,并很快销售一空。
与口寨村村民一样,筑梦丝绸之路的还有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仁县的贺斌,把家乡的薏仁种到了老挝。
薏仁,一种禾本科山地植物,在欧洲被称为“生命健康之禾”,在日本被列为防癌食品,因此身价倍增。而兴仁县则是世界上最大的薏仁集散中心。
早年,贺斌来到老挝北部的琅勃拉邦,发现当地的土壤资源、气候条件很适合种植薏仁,便开启了“异乡”的种植之旅。现而今,贺斌已在老挝注册了公司,并种植有3万亩薏仁。
“老挝种植的薏仁,颗粒更大。”贺斌说,受地域气候等影响老挝种植的薏仁一年两熟,而在中国国内只能一年一熟。此外,老挝的土地、人力资源成本也较低。
2016年末,贺斌与兴仁县一家农产品公司合作,将老挝种植的薏仁全部运回贵州精加工,再销往日本、美国、新加坡等国。
据兴仁县官方资料显示,该县2016年薏仁年加工能力23万吨,从2013年起,从云南、广西等省区及越南、老挝、缅甸、泰国等国家进入兴仁县作精加工的薏仁量每年约为8万吨。
杨灿喜、贺斌等人只是中国人“走出去”的一个缩影,伴随“一带一路”建设推进,有更多的中国农民、农业“走出去”,通过农产品贸易、投资和技术交流,拓宽交流合作空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