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诊师:做患者的“临时家人”
2023-05-20 08:07 人气:
在北京、上海、重庆等多个城市,陪诊师作为一个新兴职业正悄然兴起。今年35岁的韩铮从事陪诊师工作两年多,“幸福感很强”是他对这份工作的评价。“工作时间灵活自由、能够帮助有需要的人是大部分人选择成为陪诊师的主要原因。”韩铮说,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加深,陪诊师越来越被大众认可,看到患者就诊更加安心舒适,自己也非常开心。
细心“跑腿”
下午1时许,距离医生接诊还有约半个小时,韩铮到达同仁医院门口等候患者的到来。“一位老人因眼痛和视力减退,专门从山东烟台来到北京,希望得到知名专家诊治。”韩铮告诉记者。
和老人会合后,韩铮在拥挤的候诊大厅找到一个空座,将他安顿好。之后,韩铮前往窗口排队,办理取号等事宜,并通过导诊台确认是否需要预先进行视力检查。
候诊过程中,韩铮一边关注大屏幕上的叫号情况,一边询问老人之前都做过哪些检查。一个半小时后,韩铮帮助老人顺利完成问诊,拿着医生开具的病例记录,把医嘱逐项念给老人确认,再将他送上出租车。
“这个职业的进入门槛并不高,但需要耐心、细心、热心。很多患者处在病痛之中,陪诊师既要保证顺利完成问诊,还要尽可能缓解患者焦虑、紧张等情绪。”韩铮说。
韩铮原本从事国际贸易工作,偶然看到的一则新闻促使他选择成为一名陪诊师。“2021年,我看到新闻报道说,一些外地患者因各种原因不方便到北京,于是成立了病友群,由北京本地的患者帮助他们代问诊、代取药。这让我很受触动。”韩铮说,由于在大城市工作的年轻人比较忙,老年人无人陪诊的情况越来越多,许多外地人不方便就诊的情况也很多,他们都有陪诊的需求。
从业两年来,韩铮发现,在众多线上平台上,陪诊服务的搜索热度不断上升,在选择陪诊服务的患者中,超过70%的人来自外地。“小到取送报告、复印病历、代取中药、医嘱提醒,大到就医导诊、陪同检查、诊前咨询,陪诊师几乎包揽了与看病相关的工作。”韩铮说,在节约就诊时间的同时,节省了食宿等开支,降低了就医成本,这是患者找陪诊师的主要原因。
真心陪伴
医院太大像迷宫、科室太多不好找、设备智能太复杂、身体虚弱无人陪……每天辗转于不同医院,韩铮对于老年人“独自看病难”的问题深有体会。在他看来,陪诊师除了完成代取报告、邮寄病例、代预约等“跑腿”工作,还承担着患者“临时家人”的角色。
“不少老年人行动不便,但排队取药、检查缴费往往需要来回跑,再加上对自助机操作不熟练,就医确实存在诸多不便。”韩铮说。
《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成果》显示,2020年,我国失能老年人已达4200万,空巢和独居老年人达1.18亿,看病就医已成为这部分人群面临的突出困难。“我陪诊过很多老人,订单大多是子女下的。这些老人或有慢性病,或是身患癌症需要定期化疗,一个月跑医院五六次,子女们分身乏术。”韩铮说。不久前,韩铮陪同一位患有帕金森病的老年患者前往医院就诊。因在外地出差,患者的女儿委托他帮助父亲完成就医,并完整转达医嘱。
需要陪伴看病的不只有老年人。漂泊在外的独居年轻人、疲于照顾孩子的宝妈、需要产检的孕妇、病急不知如何投医的“小白”……当身体的痛苦与精神的孤独同时袭来,即便是年轻人也会变得脆弱。在韩铮看来,陪诊师临时代替家人陪同患者看病,不仅要提高就诊效率,帮助病人尽快缓解病痛,同样重要的是给予病人一份温暖的陪伴。
用心提升
除了“跑腿”之外,陪诊师还需要具备必要的职业技能。韩铮说,刚入行时,自己下了不少笨功夫。比如,陪同患者去一个不熟悉的医院,他会提前跑一趟,了解开诊时间、挂号数量、检查注意事项,还会摸清每个科室、检查室、缴费处的位置。
为了帮助患者高效预约诊疗,韩铮下载了近30家医院的客户端,每天关注医院的最新动态,了解各医院的专长和相关医保政策。
随着陪诊服务走入大众视野,行业的规范化发展也受到关注。调查显示,由于行业制度尚不健全,从业人员资质水平参差不齐、缺乏规范的岗前培训等成为影响陪诊师职业发展的“绊脚石”。韩铮认为,对一名合格的陪诊师来说,要不断加强学习,既要具备熟练使用互联网的技能,还要有基础的医疗知识,成为医生与患者之间的桥梁。韩铮这样想也这样做,持续努力提升自己,今年4月,他参与心肺复苏、创伤救护的理论和实操培训,拿到了由北京市红十字会核发的救护员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