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常识

您的位置:主页 > 新闻 >

“830新规”出台即将两年 “防沉迷”取得积极成效

2023-08-21 09:24 人气:

  2021年8月30日,国家新闻出版署下发《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以下简称“830新规”),明确所有网络游戏企业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节假日每日20时至21时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时网络游戏服务;所有网络游戏必须接入国家新闻出版署网络游戏防沉迷实名验证系统,用户必须实名注册登录,网络游戏企业不得以任何形式(含游客体验模式)向未实名注册和登录的用户提供游戏服务。


  如今,“830新规”出台即将届满两年,网络游戏企业落实情况如何?未成年人防沉迷工作是否得到广大家长认可?如何更好地推进相关工作?带着这些问题,《法治日报》记者进行了深入采访。

  “防沉迷”取得积极成效

  “国家‘防沉迷新规’发布后,游戏行业积极贯彻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意识普遍提高,已整体构建起全球最为先进高效的防沉迷系统。有关调查数据显示,超过80%的家长认可现阶段防沉迷工作成效。”中国音数协第一副理事长兼游戏工委主任委员张毅君近日在“游戏再认知论坛”上发言称,未成年人沉迷游戏的突出问题已得到进一步解决。

  “830新规”实施以来,国内游戏厂商积极响应新规政策,也主动探索上线新防沉迷举措,推动我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进入新阶段。以腾讯为例,根据其今年一季度财报,未成年人在游戏时长、流水中占比仅0.4%和0.7%,较3年前同期大幅下降96%和90%。

  2022年底,中国音数协游戏工委、伽马数据发布《2022中国游戏产业未成年人保护进展报告》称:新规作用下,每周游戏时间在3小时以内的未成年人(包含已不玩游戏的未成年人)占比增长至75%以上。

  中国音数协游戏工委发布的《2022年上半年中国游戏产业报告》中指出,游戏行业未成年人保护相关工作成效凸显——未成年人游戏总时长、月活跃用户数、消费流水等数据,同比都有极大幅度减少。

  在相关规定基础上,有游戏公司推出了更为严格的未成年人防沉迷举措。

  腾讯成为行业内首家禁止12岁以下未成年人消费的企业。同时,针对孩子冒用家长身份信息绕过防沉迷监管的问题,腾讯加强人脸识别等技术的适度运用,在保护隐私的前提下,尽可能避免技术滥用和减少干扰普通用户,有针对性筛查疑似未成年人的账户,从而对其游戏时长和消费进行限制。

  有媒体在六一儿童节做了20款手游防沉迷评测,报告显示,腾讯旗下两款游戏得分位列前二。

  打击网游黑灰产业链

  随着未成年人防沉迷规定愈发趋严,不少“帮助未成年人绕过防沉迷系统监管”的黑灰产接连涌现。

  如“租×玩”“虚×租号”等租号平台,内置“上号器”一键启动登录游戏。还有不少依托电商平台交易的游戏工作室,采用扫码登录、提供账号密码的方式进行出租,以低价吸引用户。某电商平台上销量前十的租号店铺月销量都在18万以上。

  此外,瞄准“未成年人想绕过监管玩游戏”的“商机”,有诈骗团伙通过对外发布“低价解除防沉迷”“帮助充值买皮肤”等广告,引诱受害人,骗取其游戏登录账号(通常是社交账号)、密码及支付密码,用于其他违法犯罪活动。

  此前,南京建邺警方在江苏、河南、安徽、湖南等地捣毁了多个通过非法买卖个人信息进行游戏账号非法租赁的犯罪团伙,涉案人数达40多人,平台涉案金额过百万元。

  西南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教授邓宏光说,之所以要对涉未成年人游戏防沉迷的网络黑灰产进行打击,是因为其可能会对未成年人,尤其是为了保护未成年人而设置的实名制度造成很大的冲击。

  “未成年人防沉迷是一个系统工程,如果说中间某一个环节将保护系统打破,有可能前面做的各种努力都白费了,因此对于网络黑灰产,不仅在民事方面进行相应的诉讼,在行政以及刑事方面介入也比较多。”邓宏光说。

  邓宏光还提到,作为互联网运营者,平台应当知道游戏账号是不能够向未成年人租赁、交易的,法律上也有相应规定。如果网络平台服务提供者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他人利用该平台造成侵权,应该承担相应的连带责任。

  一些游戏公司也推出相应对策,如设置“黑产实名举报”渠道,一键点击即可进行举报。针对第三方租售号平台上线限时、限设备、限游戏的“升级版人脸识别”功能,只向疑似由黑灰产代过人脸的高风险账号开启。用户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在首次触发人脸的设备和游戏内完成人脸识别,否则账号就会受到限制。

  人脸识别的应用将不少号称代过人脸的黑灰产直接屏蔽在外,但对于是否可以复制经验扩大人脸识别的适用范围,尚存争议。那么,人脸识别等技术应用和对个人信息的保护边界在哪里呢?

  “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不能仅仅放在未保游戏行业维度来看,而应该从更高层面包括数据安全、个人信息保护以及对未保整体框架上去考虑这个问题。即便要使用人脸识别技术,也一定是有限度的,应坚持最小必要原则。”北京清律律师事务所主任朱芸阳说,近期发布的《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规定(试行)(征求意见稿)》中就明确提出,只有在具有特定的目的和充分的必要性,并采取严格保护措施的情形下,方可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处理人脸信息。

  她建议,可以继续把“个人姓名+身份证号”二要素作为一个基础,在适当的情况之下,辅助人脸识别技术,在发现疑难问题或者可疑情况时,允许游戏方进行人脸识别,逐渐解决个人信息保护和未成年人保护之间的矛盾。

  多方协力形成长效治理

  “孩子的爸爸妈妈外出打工,不怎么管他,他就一直打游戏”“我查消费流水才发现她用我的手机充值,气得我把她打了一顿”……

  在腾讯游戏未成年人守护营地服务热线接线平台,不时会有家长打来电话抱怨孩子用自己的账号绕过监管登录游戏,不仅长时间打游戏,而且还进行了充值。

  16岁男生罗某玩游戏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大概从3年前开始,他就陆续往游戏中充值。他的账号是用住在隔壁的姨爷爷的身份信息注册的。系统显示,罗某账号通过了4次人脸识别,每次弹出人脸认证时,他就会让姨爷爷帮忙认证通过。

  还有一名13岁女孩用父亲账号和付款方式在某款游戏中充值,父亲核对交易流水后发现。在和接线员的投诉电话中,女孩父亲似乎还在气头上,直言“当即就把她揍了一顿”。接线员进一步询问得知,女孩是二孩家庭的姐姐,有了弟弟之后父母有时缺乏对女孩的关注,而手机游戏就成了女孩情感转移的一种选择。

  一名接线员告诉记者,她处理过的家长投诉孩子玩游戏、充值的电话有很多,其中不少事例中的未成年人通过套用成年人账号、骗成年人说给对方“拍个照”指导对方变换表情等方式越过人脸识别障碍,从而顺利进入游戏。而大部分事例背后都暴露出家长对孩子“缺少陪伴”“缺乏管束”“动辄打骂”等问题。

  对此,受访专家均表示,家庭监护缺失问题,是导致未成年人沉迷游戏的一个重要原因。未成年人游戏防沉迷不能仅依靠游戏平台。近日,广东消委会也面向广大家长发出消费提示,提醒家长强化教育引导、加强未成年人游戏行动监督,妥善保管手机和支付密码,履行监护责任。

  北京立方(深圳)律师事务所律师喻志蕴认为,未成年人保护应该是社会、家庭、平台三方共治的一个系统工程。游戏平台防沉迷是一个重要课题,但平台不是唯一主体。“家长是孩子的第一责任人。在我自身实践接触到的未成年人事例中,我感觉到沉迷网络游戏只是孩子使用网络遇到的问题之一。导致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家庭监护的不当,或者说是家庭监护的缺失。”

  据朱芸阳介绍,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指出,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通过在智能终端产品上安装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软件、选择适合未成年人的服务模式和管理功能等方式,避免未成年人接触危害或者可能影响其身心健康的网络信息,合理安排未成年人使用网络的时间,有效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家庭教育促进法提出,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树立家庭是第一个课堂、家长是第一任老师的责任意识,承担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用正确思想、方法和行为教育未成年人养成良好思想、品行和习惯。

  朱芸阳建议,在维持现有的未成年人防沉迷系统的基础上,依照法律规定和企业创新不断完善技术手段。坚持多方共治,按照未成年人保护法、家庭教育促进法,压实家庭、社会责任。游戏行业应该推出更多对孩子有益的游戏,例如一些国家用游戏方式帮助孩子模拟场景,告诉孩子如何树立网络安全观、提高网络素养等。



私侦网是中国侦探领域内容最丰富的网站,为侦探爱好者提供丰富准确的行业联盟资讯、调查技巧、取证设备等专业资料。
本站所有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企业负责,本站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也不承担您因此而发生或交易致使的任何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