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正不文明行为还得靠法治
2023-09-08 10:36 人气:
因为一个莫名其妙的耳光,“地铁判官”突然就成了热词。据报道,近日,青岛地铁上两位大妈因座位问题起了争执,一个大爷在边上指点理论。三方喋喋不休,一个小伙子旁听片刻后,当大爷说了一句“没人我占十个(座位)你也管不着”后,小伙突然反手掌掴大爷。
这貌似“路见不平一声吼”的行为,赢得了不少网友的好感,一些人戏称小伙子为“地铁判官”,将他捧成“正义的化身”。据警方最新消息,小伙子已向大爷道歉,双方互不追究。
这场闹剧似乎按下了暂停键。只是,围绕着“地铁判官”的是非争议仍在继续。这一巴掌,宣泄的不只是当事人的情绪,还带出了“占座”与“掌掴”行为背后一种普遍的公共情绪。
一直以来,地铁上争座、吵闹等不文明行为时有发生,人们对此深恶痛绝。大多数情况下,面对霸座的情形,只要事不关己,大部分人都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大爷一句“我占十个你也管不着”显然激起了众怒,借着小伙子的那一巴掌,让众多地铁乘客胸中的那口“恶气”得到了痛快释放。
爽是真爽。但是,小伙子打人的做法就正确吗?即便大爷有错在先,也不应该由所谓的“地铁判官”来动手。掌掴他人是一种野蛮的暴力行为,侵犯了他人的人身安全,情节严重者还会受到法律制裁。难道打着维护公共秩序的“正义”之名,就可以放任“私刑”侵害他人吗?这不是伸张正义,这是以错误惩罚错误,这种“以暴制暴”是更大的不文明,甚至有可能造成犯罪。
必须要承认,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不文明行为,仅靠道德谴责已经无济于事,如何干预与处置确实成了难题。纠正不文明行为,恐怕还得要靠法治撑腰,从制度性措施入手,健全完善公共场所的文明规范和法律法规。当不文明行为有了法规的强约束,公众才能理直气壮地说“不”,不文明现象才会真正失去底气。
“地铁判官”成热词,不能简单看作是对暴力的美化和追捧,它背后蕴含着人们对公共秩序维护者的期待。它至少带来了思考:当不文明行为发生,社会公德又缺乏约束力时,什么才是更好的维护正义之道?